自古以来,中国与狗的关系便源远流长,追溯历史,中国养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,但具体从哪个朝代开始养狗,学术界尚无定论,根据现有的历史资料和考古发现,我们可以大致推断出中国养狗的历史脉络。
据《山海经》记载,早在远古时期,人们就开始利用狗来狩猎和看家护院,这表明狗在中国古代就已经被驯化,并开始为人类服务。《山海经》是一部神话传说性质的书籍,其中的记载并不具有确凿的历史证据。
较为可靠的历史资料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,这一时期,狗在军事上的作用逐渐凸显。《左传》中就有关于犬戎之乱的记载,犬戎是古代游牧民族,他们善于养犬,用犬作为狩猎和战斗的助手,这表明在春秋战国时期,狗已经开始在军事上发挥作用。
到了秦汉时期,狗的养殖更加普及,汉代《史记》中记载了“犬马之声相闻”的景象,说明当时人们已经普遍养狗,汉代还出现了专门的犬类驯养技术,如《汉书·艺文志》中提到的“犬经”,这表明狗的养殖技术已经相当成熟。
隋唐时期,狗的养殖更加兴盛,据《唐六典》记载,唐朝设有“犬牧署”,专门负责管理犬类养殖,这一时期,狗不仅用于狩猎、看家,还成为贵族们的宠物,唐代诗人白居易在《赋得古原草送别》中写道:“离离原上草,一岁一枯荣,野火烧不尽,春风吹又生,远芳侵古道,晴翠接荒城,又送王孙去,萋萋满别情。”诗中的“王孙”指的是贵族子弟,他们常常携带爱犬出行。
虽然无法确切指出中国从哪个朝代开始养狗,但根据历史资料和考古发现,我们可以推断出中国养狗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,随着时间的推移,狗在中国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,逐渐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伙伴。